- A+
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走入千家万户,成长于新时代的朋友们已经很少有与互联网绝缘的了,而作为互联网的用户,或多或少的都会在网络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在此前Facebook深陷泄露用户隐私的泥潭不可自拔之后,外界对于网络上隐私问题的关注度也陡然上升。
免费+广告走下神坛
在最近的一连串的相关活动上,不管是扎克伯格、纳德拉还是皮查伊,都无一例外的谈到了隐私的问题。而从这一问题引申开来,大佬们对于用户服务全免费、盈利看广告的现行模式表示出了一定的疑虑和担忧。
目前,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主要盈利来源都是其广告业务,从国内的百度、今日头条到海外的谷歌和Facebook莫不如此。而对于绝大数网民来说,在能够免费获得服务的前提下,即使有广告阻碍也是可以容忍的。
不过由于大数据与广告投放完成了“狼狈为奸”的合谋,外科手术式的投放还是让消费者们渐渐转变了态度,对于收集数据进而精准推荐广告的方式是“苦秦久矣”。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订阅付费似乎开始成为目前的互联网行业相对政治正确的一件事,儿此前也有消息传闻,Facebook就有意推出这样的无广告付费服务。
优质内容往往不便宜
对于优质的内有进行付费,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少人觉得,人们会为娱乐而付费,不会为信息付费、会为音频和视频付费,但对于文字的付费可能性较低,更为主要的是,消费者很难会为曾经免费的东西支付代价。
但是在免费大旗之下的互联网世界中已经充斥了大量的“垃圾”信息,因此消费者对于内容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是内容付费的“群众基础”。
如果你是一位乐意对互联网服务付费的中国网民,“会员”这个词你肯定不陌生,从社交软件QQ会员,视频网站中的爱奇艺会员,音乐流媒体的网易云音乐会员,电商网站的京东PLUS会员,到下载软件的迅雷会员,再到网络游戏中的VIP。
这一套下来,一个月起码是3位数的支出,对于大多数的用户而言,这看起来并非一个可以忽视的开支。
无独有偶,最近《彭博社》也宣布将启动付费模式,并将分为“34.99美元的基本款”和“39.99美元的升级款”两种,但其对有免费需求的读者依旧准备了每日10篇阅读额度。
这也使得“付费墙”阵营又迎来了一位新成员,而在此之前包括《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纽约时报》以及《财新》等,也都已经开始了对内容服务进行收费。
不过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互联网上优质的内容是一种稀缺资源,而优质内容一般意义上是需要背书的,比如说同样是知乎live,10万粉大V肯定比100粉的小透明要更有说服力。
《彭博社》、《华尔街日报》之类的知名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是以其声誉和专业性作为担保,因此价格往往不算便宜。
走出付费地狱,强强联手是个好办法
但是无论国内还是海外,“付费地狱”的现象都客观存在。这让不同企业的会员制、订阅之间存在着激烈的零和博弈,而随着流量成本的上涨,会员服务也在慢慢涨价,因此那些有忠诚度的高质量用户,往往面临着更高的此类支出。
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家内容方打包合作的付费订阅制已经蔚然成风,而且跨平台的付费内容组合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例如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Spotify和文件分享平台Scribd的联合订阅活动,macOS应用捆绑订阅服务Setapp等等。
举一个贴近我们身边的例子,之前京东表示要对Plus会员提价之后怨声载道,而与爱奇艺会员联动销售之后,口碑完成了一次逆势上扬,合作上线首周双方就共计发展联合会员突破百万。
取得这样出色的成绩,是因为从免费玩家转化为付费用户这0到1的转化很难,但已经形成对服务付费习惯的用户,是有着继续付费的惯性。
当然,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对于用户的让利促销是肯定会促进购买的因素,故而在未来很有可能在国内也会更多的出现跨界的共同订阅包,以替代目前单打独斗的单一会员模式。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次苹果杠上的是V社?
关注我们智商+6,
点赞文章魅力+6,
转发票圈幽默+6,
不要双击哟~~~
后台回复手机型号关键词,
有你想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