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Pro 能代替 MacBook 吗?我们的实测答案是……

    摘要

    成为大学生的日常工具吗?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网上… Pro 10.5″ 所用系统:iOS 11.2.2MacBook Pro 所用系统:macOS …

    作者:文俊
    撰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为前不久我在逛知乎时看到的一个提问:
    iPad Pro 10.5″ 可以代替 MacBook 成为大学生的日常工具吗?
    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曾经在同事间的闲聊中听到过类似的疑问。

    恰逢工作原因,我最近在使用 iPad Pro (10.5″) 和 MacBook Pro(13.3″)轮流办公。那么籍着这次机会,我决定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段时间下来的使用心得。
    为了体验两款设备的不同,这篇文章分别在 iPad Pro 和 MacBook Pro 上撰写。而在本文中,我将要跟大家以一名编辑的角度从两款设备的便携性、特色功能、实用效率等方面和大家进行分享。
    • iPad Pro 10.5″ 所用系统:iOS 11.2.2

    • MacBook Pro 所用系统:macOS High Sierra 10.13.2

    平板很方便,不过 MacBook 也不差
    实际上,“平板电脑”这个概念并非是由苹果首先提出来的,它最早出现在 1989 年,只不过苹果在 21 年后的 2010 年推出 iPad,将“平板电脑”这个词加以发扬光大而已。
    而原本在市场上用于形容该类产品的名词 Tablet PC 也在 iPad 发布后被改名为“Pad”。
    乔布斯与初代 iPad,图源:Techcrunch
    经过多年的发展,iPad 从厚重的初代 iPad 1 到“最薄”的 iPad Air 2;从最小的 iPad mini 再到今天的 iPad Pro 10.5″/12.9″,它的外观和重量都发生了多次变化。
    相比于机身重量足有 1.37kg 的 MacBook Pro(13 英寸,下文简称 MacBook Pro 13″)而言,iPad Pro 10.5″ 通过不到 0.5kg 的机身重量近乎完美诠释了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区别。
    左:iPad Pro;右:MacBook Pro
    不过在比重这一部分中,用 MacBook Pro 13″ 跟 iPad Pro 10.5″ 对比显然是不公平的,要比轻便还是用目前最轻的 MacBook 12″ 做对比才合适。
    • MacBook Pro 13″:30.4 x 21.2 x 1.5cm丨1.37kg

    • MacBook 12″:28.0 x 19.6 x 0.35~1.3cm丨 0.92kg

    • iPad Pro 10.5″:25.0 x 17.4 x 0.6cm 丨0.46kg~0.47kg

    • iPad Pro 12.9″:30.5 x 22.0 x 0.69cm丨0.67kg~0.69kg

    当然,0.46kg 只是 iPad Pro 10.5″ 的单机重量,iPad Pro 的最大卖点是对 Smart Keyboard 和 Apple Pencil 的支持。
    所以若是加上 Smart Keyboard (约 0.22kg)和 Apple Pencil (约 20g),那么整机的重量将会达到 0.7kg,这个还是未算上保护壳的重量。

    其实这么看来,“全装备”上阵的 iPad Pro 10.5″ 其实也并没有比 MacBook 12″ 轻太多(前者 0.7kg,后者 0.92kg;iPad Pro 12.9 ″英寸“全装备”为 0.91kg)。
    不过要论方便, iPad Pro 毕竟是一台平板设备,它能让人更加轻松地从挎包、手提包里掏出来,甚至拿在手上也很方便。
    将文字内容拖拽到微信上发送
    如果我打算出门上课记笔记、刷刷网页、处理文字稿件、看个视频的话,iPad Pro + Apple Pencil / Smart Keyboard 完全足矣。在绘制示意图时,iPad Pro 配合 Apple Pencil 也要比电脑方便不少。
    但是,当我需要用到专业软件或更复杂的操作时,我必须要用到 MacBook 作为生产工具。
    因为性能和操作系统的限制让 iPad Pro 能实现的事情仍然有限,轻办公对于 iPad 来讲是完全没问题,可一旦要用到专业程序,不足点就出现了。
    具体我在下文中再作分享。
    云端互联很爽,但电脑效率更胜一筹
    能让我放心单独带一个设备出门工作的原因,是因为在工作上有云端以及可以通过账户同步内容的软件支持。
    文档工具 Bear 是我常用的一个拟稿程序之一,这款软件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在多个苹果设备平台中同步稿件内容,以及支持 Markdown 代码。
    这款软件可以让我在 MacBook Pro、iPad Pro、iPhone 甚至 iPod Touch 中的 iOS 和 macOS 平台中同步内容,设备在联网状态下几乎能做到约 10 秒自动同步一次,这样就可以让我随手拿起一台设备就开始撰稿。
    譬如我现在写的这句话,就是用 iPhone 在上班的路上完成的。当我撰写这句话时,上一句话已经被同步到了我的 iPad Pro 和 MacBook Pro 上了,当我到了公司就能直接打开电脑继续码字。
    不过略感可惜的是,Bear 是一款典型“为苹果开发”的软件,因为它并不支持 iOS 和 macOS 以外的操作系统。
    换言之,如果我的手机是 Android、笔记本是 Windows,只有平板电脑是 iOS,那么这个软件的优势将会被大大削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当然,云端的作用肯定也不止于用来同步文档,相册、通讯录、短信甚至接电话我都可以在任何一款设备中完成,这也无形中帮我形成了一条设备链。比方说:
    • 在不同的 iOS、macOS 设备间进行“复制粘贴”操作。
    • 而在同一 iCloud 账号、 WiFi 网络环境下,当我收到来电时,我可以在 MacBook、iPad、iPhone(1)、iPhone(2)甚至在 Apple Watch 上接听电话。可以试想一下来电时一桌苹果设备响铃的“震撼”场景。
    • 在所有 iOS 设备上的“文件”功能里,我能访问与 macOS 衔接的云端“桌面”、“文件夹”等。即使在家,我也能通过 iPhone 访问在公司的笔记本云端内容。

    “文件”可以在 iOS 设备上查看或下载文件

    习惯使用 iCloud 进行设备互联后,设备间的内容传输几乎能通过云端来完成。而 macOS 设备的“桌面”和 iOS 设备的“文件”俨然成为了被共享在云端的移动工作台,而 iPad 的实用性也被大大提升。
    这种设备间无缝同步的感觉,确实让人感觉很方便。
    iCloud 扩容方案及价格
    但值得一说的是,如果你想将 iCloud 作为主力云盘,那么自带的 5GB 显然是不够的,你至少需要付 6 元/月的扩容费用将云盘扩展到 50GB,甚至是 21 元/月的 200GB。
    目前 iCloud 在设备间的传输效率还算不错,在网络良好的环境下,基本上都能做到短时间内的同步和下载。
    说到设备间的“互联”关系,AirDrop(隔空传送)这个系统传输工具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它的出现确实能让苹果设备间的文件传输效率高了不少,尤其是表现在“标配” MacBook 办公的公司内。
    当我的同事梁老师需要把刚拍好的大尺寸照片传给我时,我们在电脑里打开 AirDrop 就能完成传输;
    而当我需要将 iPhone 里的稿件发给他时,我同样也可以直接将文档“隔空”传过去。小图片能做到秒传,大批量文件的打包传输效率也不差。
    不过,如果是要我在 MacBook 和 iPad 当中二选一,在综合办公方面我是更偏向于使用 MacBook 而不是 iPad。原因如下:
    尽管在 iOS 11 中,苹果加入了“文件”这一云端管理器去解决 iOS 的“无桌面”问题,但良好体验的前提是需要先付出一定的云盘扩容费用。
    iOS 11 加入了“文件”云盘管理器,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体验上仍有进步空间:

    iOS 能顺利打开接收文件,但从第三方应用支持的所需步骤较多:

    此外,从其他程序中的接收文件、查找文件、打开文件几个必须的步骤中看,iPad 效率依然会比 MacBook 略低。
    举个我每天都会遇到的例子,当北京办公室的同事在微信上发了一个 PPT 给我,我可以在 MacBook 的微信对话框中下载文件并保存到我的电脑“桌面”上。整个过程下来大约 10 秒钟。

    而在 iPad 里,虽然我也能将文件拖拽保存到“文件”管理系统中并打开进行编辑,但在三个程序(微信、Office、文件管理器)之间的来回切换明显要比 MacBook 花上更多的操作步骤和时间。
    虽然苹果在 iPad 版的 iOS 11 上加入了更好用的分屏功能,但在应付超过两个应用的多窗口切换时,效率始终会比我在电脑上的多窗处理要更低一些。
    应付两个以内的程序使用还不错,一旦超过两个以上,你的手指就需要的屏幕前跳上“指尖芭蕾”了。
    另外,iOS 在专业软件数量、体验两方面都仍然逊色于 macOS。
    提供了简单调整处理的 PS Express
    修整图片是我另一个日常工作需求,虽然 Adobe 提供了 iOS 版的 PhotoShop Express、Lightroom CC 等专业程序,但无论在使用体验或者功能都都不及于 macOS 版本的使用体验(PhotoShop Express 功能略简单,Lightroom CC 在导入 RAW 格式照片则会比较麻烦)。
    显然,目前 iOS 在专业软件方面仍然有着功能上的不足,部分专业程序在 iOS 平台上不是被大量简化就是运行体验不畅,这也无形中成为了 iOS 平台在“专业”设备方面发展的羁绊。
    所以,在专业办公层面上、在一个经常面对显示屏的用户层面上,MacBook 以及其他笔记本电脑依然是更可靠的生产工具。
    iPad Pro 是有进步的,但它离完美还有一段长路
    曾几何时,在 iPad 还没有“Air”和“Pro”的时候,许多人并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生产工具,而是一个娱乐终端,更有甚者将它称之为“放大版 iPod Touch”。
    iPhone 多年居高不下的售价、iPod Touch 的硬件配置跟不上,使得 iPad 这款四千元以内就能交易的大屏 iOS 设备在当时受到了莫大欢迎。
    图源:The Verge
    然而随着接受 iPhone 售价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当初冲着“娱乐”去选择 iPad 的消费者已逐渐失去了更新的兴趣,转而去选择更方便携带的大屏手机。
    加之专业游戏机在近年发展逐渐发达,处于游戏大作流失的 iOS 平台也让 iPad 的娱乐性大大减少。而触控屏体验也开始让消费者产生审美、体验上的疲劳——我要这么大一块触摸屏干嘛?
    显然,iPad Pro 的定位犹如当初 iPad Air 主打轻薄的产品属性,它所诞生的意义就是迎合专业用户的使用需求。
    何为“专业用户的需求”?目前苹果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外设来增加 iPad 的生产力。
    相比于蓝牙键盘,触点连接的 Smart Keyboard 要比要便携和可靠得多,起码不会因为不知何时没电而让你陷入尴尬;
    而 Apple Pencil 则是让绘画、笔记用户使用更加自如。在这些外设硬件的加持下,iPad Pro 确实从一个的“电子书”、“娱乐终端”的土方属性变成一个更具生产力的设备了。
    iPad Pro 的确不再是个大号 iPhone 了。
    在《10.5 英寸 iPad Pro 16 小时办公实验》一文中,爱范儿(微信号:ifanr)主编向大家分享了 iPad Pro 10.5″ 的使用体验。
    可以看到,iPad Pro 在键盘与手写笔的配合下能够满足一个媒体从业者的日常工作。
    即便是只有 iPad 本身,我们也能通过 iOS 11 去体验普通笔记本电脑所不能及的功能(AR 现实增强技术等),这是 iPad Pro 比历届 iPad 都要进步的地方。
    至于 iPad Pro 的性能,对于我这个用户而言已经不是我首要担心的了。相反,我更加担心的是有没有东西去“榨干”iPad Pro 的性能。
    需知,目前为 iPad 量身定制的 iOS 软件程序实在很少,如果我只将它当做一个文档器、一个画板、一个照片调色工具、一个网页浏览器,这显然并不需要最新的 iPad 都能良好胜任(GeekBench 4 Metal 跑分成绩 28598,为 iPhone 7 两倍)。
    尽管目前苹果正努力在这方面追赶,但现阶段缺少专业软件程序的支持,使得 iPad Pro 的生产力目前仍主要停留在“轻办公”的阶段。
    简而言之,本届 iPad Pro 在“生产力”方面是一款有进步的产品,但是它距离成为一款独立的办公设备仍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苹果继续摸索前进。
    总结
    无可否认,iPad 能让你更轻松地完成在电脑前的大部分操作。在上课时,你能用它来记笔记、绘图;在工作时能让它成为你的轻办公工具;在下班后,它能让你更加轻松地携带在手,同时也能充当一个相当不错的娱乐平台。
    相比于以往经常被用作视频播放器、游戏机的 iPad,在云端和周边硬件设备的支持下,它确实更有担当生产工具潜力了。
    但是在体验和实用性上,它的确未能完全代替笔记本电脑,至少在现在不能。因为它仍需要软件和硬件的支持,前者需要更广泛的应用数量,后者需要更高的增设成本。
    说到 iPad 的作用和实用性,这让我不禁想起曾经在某论坛上见过的一句话:既然笔记本电脑能完成的事,我为什么还要花四五千去买一台 iPad,这不就多余了吗?
    这么说吧,对于“买不买”这个问题,其实 iPad 作为一款平板电脑,它目前能做到的依然只是对电脑的一个支援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扩展”和“辅助”。
    也就是当你需要用来浏览网页、文档创作、处理邮件、影音播放、会议中展示 PPT 这些中度偏轻的使用等,一台 10 英寸左右的“板子”就能让你在差旅中、在床上、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完成,从而无需再带着累赘的电脑出门,这也是平板电脑这一产物诞生的意义。
    说白了,iPad 这产品,你买的就是方便。

    严格上讲,这个设备增不增设,其实在本质上都并不会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多大影响,办公效率也不会翻倍增长。
    就像坐飞机有人习惯选经济舱,有人喜欢选头等舱一样,本质上飞机和航班都是同一班,它不会因为你买了高价票而更快更准点,但是不同的机舱会给你不同的体验。
    对于我而言,iPad 的方便尤其是体现在应付工作上的突发事件时(改稿等),在包里掏出一台 iPad 就能解决,速度和效率都比拿电脑要快和高很多。
    那么之所以在前面说 iPad Pro 是一个理想的“支援”设备,而并非是一个生产主力,归根到底其实都表现在硬件成本和软件应用层上。因为这机器第一是不便宜,第二是能帮你做到的事情仍然有限。
    作为一个码字民工,iPad Pro 能做到很不错的码字体验,但它也就只能给我码字而已。
    尽管 iOS 11 在多窗口任务上能带来不错的体验,但在应付需要查阅大量网页时,无论是 Safari 或 Chrome 在窗口切换上都没有我在电脑的多窗浏览来得方便。而随着诸如此类的需求逐渐增加,良好的体验则会逐渐减弱。
    对于在工作中大部分时间都需要进行复杂操作的用户来讲,iPad Pro 的 iOS 并不见得比 MacBook Pro 的 macOS 要有优势。
    另外,购入成本也是 iPad Pro 的一道坎。
    以最基本的 iPad Pro 10.5″ 64GB 版为例,该机官网定价为 5188 元;而如果你需要更好的打字或书写体验,你则需要再另购一个 1288 元的 Smart Keyboard 或 788 元的 Apple Pencil。
    整套设备配套下来至少需要花 5970 元到 7260 元,这个花费几乎可以入手一台入门配的 MacBook Air 了。
    苹果接下来该关心的应该是设备的专属软件问题
    “平板电脑”所追求的便携是当年笔记本电脑所做不到的,正因如此,iPad 在当时才会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核心在于“平板”二字。
    但随着近年来市场逐渐饱和以及超级本的出现,原本主打便携的平板电脑渐渐失去了原本的价值,所以便开始有 12.9 英寸、可以用手写笔、以及可以外接键盘的 iPad Pro 出现。
    从苹果目前的发展看,iPad Pro 将会被赋予更多使用价值,比方说在 AR(增强现实)领域方面、在设计领域方面的长足发展等。
    可见的是,在平板电脑上的创新,苹果已经做得比任何一个消费级平板电脑设备还要多。苹果也在渐渐地将 iPad 向一台“电脑”的定义靠拢。
    但,苹果还会在创新的道路上坚持多久,这谁都说不准。我们肯定是希望苹果能继续深究下去,让 iPad 的生产力更大化。
    图源:afr
    如果说 iPad Pro 未来能代替笔记本电脑,那倒不至于。不过就目前来看,平板电脑市场现在就只有苹果一家成绩最风骚,那么12.9 英寸 iPad Pro 的对手,应该就只剩下苹果自己的 MacBook Air 或者 MacBook 了。
    所以像“苹果为何不在 iPad Pro 上运行 macOS 的问题”,其实除了硬件有较明显的差距外,iOS 和 macOS 两款系统和设备之间的差价都是维持这两类设备差异化的地方。
    在平板电脑上运行 macOS,这对于苹果目前的产品矩阵而言不算是有利。
    图源: PC Advisor
    所以,现今需要等待苹果去解决的,除了解决 iPad 在用户心中用途不明的尴尬外,还要去思考这款运行 iOS 设备应该怎样才能“活得精彩”。
    苹果用 iPad Pro 和 iPad 实现了产品差异化的第一步,但这对于广大用户而言仍然是不足够的。
    从硬件阵容看,iPad Pro 是一个很不错的高性能平台,但它也需要更多的实力软件支持才能发挥出最大价值,否则性能再强大,它也只是一台售价不菲的“花瓶设备”而已。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爱范儿,回复关键词「被删」,查看哪些好友删除 / 拉黑了你。

    Windows 电脑开机太慢怎么办?

    一分钟短视频帮你解决!👇👇👇

    avatar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8年11月25日
    Mac 软件推荐(续)之程序猿篇 mac软件下载

    Mac 软件推荐(续)之程序猿篇

    在前面一篇文章“Mac 软件推荐(续) -- !程序猿篇” (文章取名装X失败, 悲伤)中, 我已经介绍了一些大众化的软件, 当然作为程序猿的你也应该参考参考(没看过前文的必须补上啊).本篇文章将介绍...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